En
世界青年科学家大会科思论坛:从科学到产业之旅-他山石智库
发布时间:2021-01-23 11:25:25 浏览次数:2205

   

       10月18日-19日,他山石智库CEO、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清华技术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李大巍应邀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及科思论坛,荣幸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安东尼·莱格特及王中林、汤超等五位院士学习并与百余位青年科学家一起见证科思技术研究院、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承办的科思研讨会暨科思技术研究院成立。


 35a58ba3b6ffcfea6739452c02689c58.jpg

图丨他山石CEO、麻省理工访问学者李大巍应邀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及科思论坛 


        科思,即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是中国科学院和中美百余所顶级大学共同成就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该计划由诺贝尔物理学奖、伽利略奖获得者李政道和中国物理学界合作,于1980年代推动发起创立,是1979年至1989年间中国用来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项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巨大科技资源。


      10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以及国内外科思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温州成立了“科思技术研究院”和“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两个公益机构。 


      科思技术研究院是一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把前沿科学成就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并实现市场化目标。借研究院落地之机,秉承李政道的题词“聚能兴邦,原创惠民”之精神,举办这场产学研多方积聚的高峰研讨会,切磋在新的国内外局势下从科学走向产业的政策、策略、经验和教训,从而为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构筑桥梁。


      研讨会上,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江苏集萃液晶技术研究所所长薛九枝,分别作了《脑空间信息学——连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的桥梁》《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若干观察和思考》《科学家能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主力军吗》《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的主题报告。


      与此同时,院士论坛和CUSPEA论坛等一系列研讨会相关子活动也在一片智慧碰撞中热烈上演。与会嘉宾主要围绕“当前国际科技交流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经验与陷阱”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314b3f74c877b70596255797b85876d7.jpg

 图丨出席科思论坛的5位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还宣布设立“科思奖”,旨在奖励在推动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方面成就卓著的青年科学家,让科学属于全人类。 


      今年7月30日丨科思院正式在温州落地。  


       据悉,温州是浙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长三角与海西区交汇处,“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这里叠加。改革开放以来,客观条件并不占优的温州,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大胆闯、大胆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进入新时代,虽然创新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温州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始终没有变,特别是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形势下,仍然有着非常肥沃的创新土壤,孕育着巨大的创新机遇,对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渴望比任何时候、比任何地方都更为迫切。 


      助力“科创中国”,点亮人类智慧。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举行,成为温州乃至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下一步,科思研究院将围绕分布式新能源、纳米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坚持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创建浙江省实验室为总体目标导向,共建新能源、新材料应用领域前瞻性产业技术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 


6aed1f723f940da15777d427014075a8.jpg

  图丨出席科思研讨会的科思学者及专家 


 汤超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汤超说,中美民间物理人才培养的“破冰”计划,改变他们的人生命运。在李政道先生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教育部领头,中美各百余所高校参与,该计划从1979年至1988年共输送培养了915名物理学高级人才。目前,科思学者中有12位科学家成为中国、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地区)院士,约300多人在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中担任职位或成为董事、研究员,100余人次获得各类国际科技大奖,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和企业家。科思学者回国人员占比达到30%,其中约80位成为国家级专家。 


 王中林丨中科院院士、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位华人得主


      王中林院士说,他是1983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取科思计划赴美留学的学生。当时非常不容易,一张飞美国的机票要3000多元人民币,国内普通职工的月工资约为45元,相当于五六年的收入。此外,还要打破人家的招生规则,招来的学生不学好砸了人家的牌子怎么办?他们在美国大学里非常珍惜祖国和李政道先生给予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一切靠自己解决。这次,董洁林等一批科思学者在温州发起成立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并启动“科思奖”评选,将对全球各个科学领域中跨国交流与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科学家进行奖励。 


 谢心澄丨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今天的科思学者,是当年科思计划最好的回报,促进了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说,当前,国际形势严峻,通过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等民间组织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安东尼·莱格特丨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J. Leggett)担任“科思奖”评奖委员会主席。他说,中国科思学子在1979年到1990年间前往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中美两国的物理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任教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就有18位中国科思学生,他教授其中3位学生,至今仍然和他们保持联系。最近,安东尼·莱格特和他们中的两位还一起写了一篇论文。“这段时光在科学史上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杜江峰丨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科学研究进入“无人区”、面临没有方向时怎么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建议,要想尽办法建立沟通交流机制。 “科技离开了国际合作交流,不敢想象是什么状况。”杜江峰说,前段时间他在参加某学术活动时发现,受国际形势影响,有关机构不接受科研论文发表,直接影响科研的进度。  


 甘子钊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过去面临的困难,比现在大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甘子钊说。 


 打造一流技术研究院  


        安东尼·莱格特也认为,由于国际形势的原因,一些国际科技项目合作受到较大的削弱,年轻的学生进入任何一个科学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科思项目的毕业生们希望改善这种局面。这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享受科思计划的人,大多数在职业领域中处于相当领先的地位,并慷慨地聚集在一起组成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该基金会决定颁发“科思奖”。他们强调:科学家不仅需要做一流的研究,还需要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包括公众交流,特别是鼓励跨国界合作与交流。 


       “这将是世界上一个很正式的奖项,首届‘科思奖’将在2021年颁发。目前已设立了科思奖评奖委员会。”安东尼·莱格特郑重地推荐这个奖项说。 


        据谢心澄院士介绍,在高能物理、激光领域,国际上的科学家们一直保持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尤其希望加强中美物理科学研究的合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也表示,在他研究的先进能源材料化学领域,一直有很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思学者协会会长汤超院士说: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就可以化国际科技交流的压力为动力。 


      “当前,要坚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于国家与世界的进步,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进步就是对世界的贡献。”甘子钊院士建议说。越是在这个时候,民间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出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大门会越打越开。谢心澄院士说,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国际合作工作,并与49个国家、90多个科研机构开展双边合作。“民间科技外交保持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保持友好与合作很重要。”


                                                                                                                                                                                                                 来源:他山石智库


关于科思
科思人物
提名与侯选
新闻与媒体
科思活动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科思研究院
Copyright © 2021 科思奖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英捷互联  浙ICP备202100519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302001074号

首页
关于科思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