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 韦丹
(2006年11月24日)
尊敬的李政道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来宾:
适逢李政道先生八十寿辰,我愿代表所有当年参加CUSPEA项目(即China-US Physics Exchange Application)的留学生,表达我们对李政道教授衷心的感激之情。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文革刚结束,中国与外界隔绝多年,国内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中国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派遣留学生是紧密相联的,但自1940年代以后,中国一直没有向西欧和美国派遣留学生。李政道教授当年去美国留学曾获得过吴大猷先生的支持,考虑到文革结束后青年学生到美国求学没有正规的渠道,李先生倡导设立了 CUSPEA 项目,使中国学生能到美国学习物理学。此项目蒙当时主管教育和科技事务的副总理邓小平亲自批准。中国科学院以及各高校的很多领导和学者也都参与了工作。
CUSPEA项目的建立初衷是促进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交流。此项目的举行涉及到方方面面数量巨大的人员,能在实行的十年之内,始终贯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可以说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道德典范。
在启动CUSPEA项目之初,国外的大学无法衡量中国学生,李政道先生联系了美国最好的 80 多所大学物理系,针对考试命题、面试录取、申请学校等事宜,与他们进行频繁的联系。同时,为了每年100名左右学生的录取,李先生每年都要回到中国访问,与项目主管的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沟通,CUSPEA在原计划的基础上,还延长了三年多。其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国内的困难,主要是有些不同的意见,不同意这些学生考CUSPEA的试题全部由美方来出。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经过李先生解释国际惯例赋予大学对所录取的研究生的考察权力,这些争议终于没有干扰CUSPEA计划的顺利实行。
国外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这个计划录取方式的特殊性,它在招生程序上不经过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而是直接和物理系联系,因此几乎每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都反对。按照常规,美国大学每年2月会讨论审查研究生入学申请,但CUSPEA项目1月即对录取与否做出决定。这样,CUSPEA学生享有了优先录取之利,引起美国各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于公平性的置疑。李先生通过国外各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中国教授的合作,成功说服了各大学赞同这种对我方有利的录取方式。
此外,李先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十年如一日,转交学生的申请材料。每年国内学生向几十所美国大学发出的近千封申请信函都要李政道先生、秦惠莙夫人和秘书亲手寄出,因为信件太多填满邮筒,使附近居民实际上无法发信,以至于收到纽约邮政局的警告。最后只好推车走很长的路,把信件分送到十个街区寄出。李先生还亲自出考题,邀请美国教授一同来中国对学生进行面试,亲自组织学生的录取等,这些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从 1979 年至1989年项目结束,共有931位中国的CUSPEA物理学生到美国的76所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李先生的努力下,历年被录取的CUSPEA学生都能够及时拿到赴美的签证,并得到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当时中美关系还处于初始阶段,CUSPEA学生在美国深造可能遇到各种问题。他们遇到问题找到李政道教授帮忙,李先生和秦惠君夫人总是非常认真地关心他们具体的安置、学习和生活,令人感动。
我个人和我先生刘川的姻缘,就是在我们申请CUSPEA项目的过程中结下的。我们两人都是北大物理系84级的学生,在1987年考取CUSPEA,这是最后第二届。当时,我在第一轮正规的申请中已经录取了芝加哥大学,而刘川则录取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恰好这时候我和他决定在一起,为了将来能在一起读书,我给李先生发信,要求申请第二轮。李先生不嫌麻烦,同意了。当时国际通信不发达,我们每次发信都要到建国门外的邮局。发出第二轮申请信以后,我一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直到必须确定学校的最后一天,1988年4月15日,中科院研究生院负责CUSPEA项目的华光老师终于通知我,UCSD的录取通知到了。这样才使得我们能在美国San Diego结婚。
CUSPEA项目执行的10年过程中,特别是早期,国内外还很隔绝,这些年青学生就成为全球化的滚滚洪流中很早也很特殊的一群,他们跨越了当时中美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孤独而又勇敢地投入另一个社会中,认真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很新奇复杂的一整套科学和社会文化知识。
我们这些CUSPEA学生到美国读书以后,多数成为美国各大学物理系的优秀学生。比如,刘川在我们那一届UCSD物理系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笔试和口试中都获得了第一;我自己在读博士期间选了大约三年的课程,GPA是4.0。
在读书的过程中,虽然在国内学习的基础科学知识还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大家还是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开始的时候,我根本无法开口说话,上课也只能听个大概。直到五年后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终于进步到听说基本自如了,甚至让美国朋友误认为我和刘川是ABC。还有很多困难来自于新的理解方式,包括做研究过程中的理解方式,还有生活的态度等等。
在1980年代,CUSPEA给了年青的中国物理学生一个巨大的机会,是这些最有天分的学生心中的指路明灯,送他们出去、指引他们去发现更大的世界。这个更大的世界并不仅仅包括物理,也包括很多其它的领域。
当年在UCSD物理系读书的中国同学,几乎都是CUSPEA学生,他们目前的工作正体现了探索世界的多样性:来自科大本科的林新天同学先后在SLAC和INTEL工作,从事波导设计;复旦本科的车晓东同学在硅谷的硬盘工业工作;科大本科的涂予海同学在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生物物理,是APS fellow;浙大本科的陈世杰同学在Univ. of Missouri研究遗传信息;科大本科的沈越和梁钇铭同学分别在纽约、伦敦、香港和东京的金融界工作;清华本科的杨勃同学在IT业工作;科大本科的钱永忠同学在Univ. of Minnesota研究天体物理;我在清华大学研究硬盘等磁信息存储系统的理论;刘川在北京大学研究格点规范场论。
900多位当年的CUSPEA学生目前的工作,正像我们UCSD的同学那样,一部分人进入了工业界,在各行业的著名公司中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现在我的学生毕业了进入这些公司工作,他们的经理或者前辈往往有过去的CUSPEA学生。还有不少人进了国内外学术界,继续在国内外的一流大学、研究所和国家实验室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有改行到金融行业发挥骨干作用。无论身在何方,这些学生都是因李政道先生的倡导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年的CUSPEA同学,多数都已经成为国内外各个行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科技、教育的振兴发挥他们独特的作用。我们衷心感谢李先生,为他极有远见地设立CUSPEA项目,也为他对项目的运行付出的巨大努力。CUSPEA学者文小刚教授的母亲常说,所有 CUSPEA的学生都是李政道教授的学生,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CUSPEA项目创立20多年来,国内在科技、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国家各个领域与国外隔绝多年,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CUSPEA项目的创立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极端薄弱,CUSPEA项目的实施,在国内各大学打开国门的思想解放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正规化也起到促进作用。中国目前的博士后制度,也是李政道先生首先提倡的,当时的设想是为了吸引CUSPEA学生回国工作,现在则在教育界和工业界起到人才储蓄库的作用。
在此创立、实施CUSPEA项目的10年中,李先生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奖掖后辈、贡献学界的崇高精神。李先生曾说,“CUSPEA计划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在今日重温他的这一杰出贡献,就是我们是对李先生八十寿辰的美好祝福。
来源: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